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,学习时老师或者同学在旁边看着,就会感到非常紧张,正确率会大大下降。面对来往的同学,常常会感觉到局促不安,备考时,也喜欢自己一个人把自己关起来学习,享受这种偷偷地不被别人发现的过程。说好的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,可为什么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偷感很重?
其实“偷感”并不是贬义词,在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之前,能够沉得住气。耐得住寂寞,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人 ,都是自己的英雄。但是小编更希望同学在学习过程遇见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的时候,要跟身边的老师或朋友们倾诉出来,排解自己的压力,劳逸结合,才能朝着自己的目标进发。
但是,莫让“偷感”偷走了自信,在一次次积行成性中完全关闭自身与外界的连接。很多时候,审视、评判的目光并非仅源自外界,而是内心深处自我质疑的投射。希望大家勇敢做自己,不要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,祝每位同学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本科院校!
其实这种“偷感”大致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:
1:他人的目光是一种负担
俗话总说,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中庸之道牢牢地刻进了我们的骨子里,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,人们难免认为,太过出类拔萃就会成为别人注意的对象,容易有不必要的麻烦。被别人注视总会有一种不自在的被监视感,所以有些人更喜欢在不被注意的情况下完成一些事情。
2:很在意别人的看法
“偷感”存在的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。不太愿意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,无论是成功或失败。所以在这种“偷感”的推动下,人们很享受在隐秘的环境里做事,比如偷偷学习。
偷偷学习的人也不全是“想卷死周围人”的心理,他们可能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,在自己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目标之前,不想轻易透露自己的目标,怕一旦没有成功会辜负别人的期望,会有别人风言风语的嘲讽,因此,在目标实现之前,这类人往往喜欢与自己对话,把自己的目的深藏于心,长久以往就成了所谓的偷感。